top of page
Search
  • Writer's pictureMarco Leung

[長笛迷思 1] 人地日日練歌,我地日日練....

當演奏不同樂器的人聚會時,總有一些時間會變成「扮學術」討論 (i.e. nerdy music talk),當中經常令人不解的是為甚麼樂器X每天在練某協奏曲,而樂器Y又是每天在練某奏嗚曲,而吹長笛的總是說練scale, tone development, Moyse又或是Andersen。那麼,我們是在練甚麼了?


這個樂器間的差異很難簡單的解釋,又或許剛巧我選用的方式其實並不是大部份人的方法。歸根究底,可能是因為長笛易學難精,要能發出聲音和吹奏快速音群相對的並不是那麼困難。可是,當我們開始追求音樂中的美,那就是一輩子的事。以下三大練習可能真的是每個吹長笛的人練了一輩子還可以繼續練的東西。


音階 (scale) 是一大重點。

暫且不理會ABRSM考試的「指定音階」,Reichert 7 Daily Exercises 和 Taffanel & Gaubert No.4相信是很多長笛人聽過的兩大練習。練音階除了練手指和訓練耳仔以外,同時亦可以是針對音色、音樂感、吐音法等基本技巧的「必備良藥」。有些人會覺得練音階是機械式和較悶的練習,但其實只要運用一點創意,就可以令到練習階和練歌一樣有趣。


另一大重點就是「練Moyse」

Marcel Moyse (1889-1984)可以算是影響當今長笛演奏重要的一個人,不論你決完追隨他的聲音如否,某程度上都是在他的基礎上進行選擇。值得一提,Moyse係剛才提到Taffanel和Gaubert的學生。


De la sonorité是一大經典,初學者練長音 (B-Bb, Bb-A等等) 就是出自這本書,當然sonorité裏還有很多其他練習。Moyse有一系列練基本工的書,例如24 Little Melodic Studies, Etudes et Exercises, School of Articulation, Exercises Journaliers等,當中涉及範疇可以算是吹長笛所有需要應用的技巧。可以一提,我曾經與朋友希望在出版社特價時把整套Moyse買下,最後結論是不太可能的,因為真的有太多本樂譜了。


還有一樣東西叫練習曲

當你以為這時候應該到樂曲了,中間其實還有一樣東西叫練習曲 (etude)。Etude的故事就多了,好像有無限供應的選擇,更有聽過一些朋友每堂課中間要預備三首Etude,當中更可能需要把樂譜背記來。練習曲作用在於把以上提及的技巧放在有旋律的框架下,讓吹奏者在訓練下不會忘記音樂的本質。Joachim Andersen寫了很多重要的練習曲,甚至可算是練一輩子的旋律。當中他的Op.15 No.3更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常出現在國際大賽的首輪指定曲目。


終於是樂曲了吧?

當然,歌(repertoire)亦是同樣重要,透過樂曲演奏可以了解不同音樂風格,再者不太可能演奏會表演24個調的手指變奏曲。其實綜合以上所講的基本工練習,我們可能已經不經不覺練習了不同樂曲的一半以上。以Chaminade Concertino為例,以過份簡短分析前提下,樂曲挑戰在於音階、音程、樂句連貫性、吐音法、大細聲以及顫音控制。(再想一想,Chaminade只係一個例子,其實不論Mozart, Poulenc, Hindemith或者是Bach,都可以套入以上句子) 當然實質上還有很多其他需要考慮的重點,但這解釋了為甚麼某些樂曲中小學生會學,音樂系學生會練,甚至世界大師在獨奏會都會演奏。


或者另一想法,長笛最主要既樂曲 (standard repertoire)對比其他樂器 (例如鋼琴或小提琴)相對沒有那麼多 (下幾次可以探討一下為甚麼某些音樂時期好像完全沒有長笛作品),所以才會形成了一個先練Moyse/Taffanel&Gaubert的「派系」。


尋找最理想的方式

最後,老套的結尾,練習習慣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自己最理想的方式 (optimal strategy),亦沒有絕對對與錯,最重要是選擇對應自己進度最適合的方法。


下一次,我們探討一下每日/次應該練多久。


~~~~~~~~~~~~~~~~~~~~~~~~

延伸參巧 Reichert:



161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